线上预约试听

请选择您孩子的年龄段

微信公众号

使用微信扫码关注

韦伯@抖音

请使用抖音搜索关注"韦伯科创活动中心"

韦伯@小红书

请使用小红书搜索关注"韦伯科创活动中心"

2-18岁青少儿科创教育

21世纪技能培养
引进STEAM教育理念
创作自主研发课程
荣获国家版权局作品登记证书
通过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四川省科协“科普惠民基地”

work

韦伯科创活动中心系晴朗教育集团旗下管理和运营的青少儿科创教育机构,为 2-18 岁青少儿提供 STEAM 素养启蒙教育和 21 世纪技能培养的教育服务。于 2011 年启航,设立成都、北京教育推广基地、 美国洛杉矶、新加坡科创实训基地。在国内率先践行 STEAM 教育理念,建立机器人 + 编程课程体系,荣 获国家版权局作品登记证书,通过 ISO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STEAM 教育:STEAM 教育是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 术(Arts)、数学(Mathematics)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

少儿编程教育:少儿编程教育是针对 2 到 18 岁的儿童和少年,基于可视化图形编程工具和基础编程 语言,构建在线编程学习平台和开源硬件平台,培养孩子计算思维、创新能力等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 教育。少儿编程教育是 STEAM 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主体部分,是发展计算思维的 具体体现。

了解更多

政策利好

随着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等多项政策出台,少儿编程教育将经历“ 试点——推广(规范)——普及 ”三个阶段,逐渐由兴趣课向基础学科课程转变,逐步被纳入中小学基础性课程,全国性竞赛活动愈发侧重科创类竞赛.

试 点

2014年
浙江省教育厅将信息技术(含编程)正式纳入2017 年高考选考科目
2016年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评体系,提倡信息技术在 STEAM 教育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

推 广

2017年
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倡将编程活动融入实践课程
2018年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017 年版)》,加入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内容,成为新课标亮点之一
教育部提出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倡将编程活动融入实践课程
2019年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 2019 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启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推动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深入应用

推 广(规范)

2020年
教育部发布强基计划,明确提到 2020 年往后的人才选拔,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其中,与编程相关的领域占比高达 40%
2021年
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完善初高中包括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2022年
教育部发布《 2022 – 2025 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确立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 44 项竞赛活动;新增赛事中,50% 为科创类竞赛
2023年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科学教育需要推动校内校外融合,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形成学校教育有益补充

刚需增强

少儿编程教育刚需增强
从素质教育到素质学科化到学科教育

现阶段

阶段一:素质教育
主要作为课外培养孩子思维和兴趣的方式,是一个相对精英化和小众的市场

未来5-10年

阶段二:素质学科化
越来越多家长认同编程教育的重要性,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多点开花:在部分地区试点推广,进入教学体系内

未来10-20年

阶段三:学科教育
普及化:人人参与学习,渗透率大幅提升学科化:全面纳入学科体系内

校企合作

欢迎致电与我们合作

韦伯会员活动

多样科普活动;大型科技嘉年华;科技节;各大银行会员服务;各大科技企业及智能工厂科研之旅;社区活动;大型商场活动

机器人教育进校园

韦伯科创活动中心与全国多所中小学校、 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课程及竞赛合作, 助力校区学生参与并获得各项赛事大奖和证 书认证

图书馆智慧课堂

韦伯科创活动中心与各地图书馆持续开展机器人系列课程,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科普活动,让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频共振,为提升全民科技素养尽一份力!

社区特色科技课程

协议入驻社区,建立社区少年科学院,提供社区特色科技需求、人工智能、3D 打印、编程等 少年科技项目主题课堂,联合社区建立科技科普创新中心,以专业能力服务社区群众

^
蜀ICP备13026262号-1